印尼华人的昨天与现在
文/刘樊德
华人何以移居印尼
华人移居印尼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由于历史上中国本土改朝换代、战乱及生活压力而出海寻找生路;海外经商定居;在荷兰殖民时期被作为劳力抓去。印尼华人是分批移居印尼的,同时又是以大散居与小聚居而定居的。
公元10世纪,为躲避东汉时期黄巢起义之乱,许多中国人来到了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巴邻邦耕植。唐宋时期因政治原因流落到东南亚的人不少。到了宋元交替时期,不少宋朝遗臣流亡海外,如宋朝遗老郑思肖(所南)就逃居印尼爪哇。明清时代,明朝的福王子、唐王子则先后越海到爪哇。1683年,一些不愿降清的郑克爽政权将士也从台湾搭船转爪哇。
因经商贸易而侨居印尼的也不少。
宋元月代海外贸易更为发展,所以不少中国商贾水手居留海外,娶妻养子长住下来。元代汪大渊于至顺元年(1330年)到至元五年(1339年)的十年间,两次随商船游历海外数十国,在其《岛夷志略》中记述侨居海外的华人情况,在“勾栏山”(今加里曼丹西南端的格兰岛Gelan)条记述元初“军士远征婆, 遭风于山下,”“有病卒百余人不能去者,遂留山中,今唐人与番人丛杂而居之。”
明代以后,由于中国沿海资本主义的萌芽,海外贸易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化现象,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纷纷渡海谋生。出现了许多肩挑中国磁器到外叫卖的小商人,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因为这里的生活条件比中国内陆好而留了下来。
在印尼群岛,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19年占领雅加达后,百业待兴,急需劳力。他们看中了勤劳的中国人。首任总督占·彼得逊·昆(Jan Pieterszoon Coen)说:“这个共和国不论吸收什么民族,必须华人占多数,然后这个共和国才能生存下去。”这个公司千方百计地招徕中国移民,甚至不择手段地采用强盗行径,派遣武装船只到中国沿海劫掠人口。
清代前期,海禁甚严,清政府规定“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居住耕种者,俱以通贼论,处斩。”以至1740年在印尼发生了一宗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屠杀上万名无辜华人的严重事件,清政府不但不闻不问,反认为这些华人是咎由自取。他们得不到祖国的照顾和保护,沦为“海外孤儿”的旅外华人只能结伙聚居,自济自救,同当地人婚配,融合于当地社会。
印尼华人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印尼经济的贡献
1945—1949年,在印尼独立战争时期,华侨人口继续增长,虽在太平洋战争期间(1941年12月—1945年8月)一度停滞,但自1947年一到1950年前后,人口增长较快,当时估计印尼华侨人口已达200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当地出生者。
印尼取得独立后,也就是50年代初期,由于荷兰已将政权“移交”印尼,印尼的民族主义情绪在经济领域开始膨胀,印尼民族工商业家想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甚为强烈,于是他们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制订各种限制华侨华人工商业活动的政策,千方百计试图抢夺华侨华人固有的经济阵地。印尼政府为保护原住民工商业家的利益,除在银行贷款、进出口许可证和外汇等方面给予原住民以各种优惠和便利条件外,1952年又开始推行旨在扶助原住民输入商和限制华侨输入商活动的“堡垒制”政策。
开始为歧视和排斥华侨华人经济制造舆论始于1956年,是年3月,具有种族主义性质的“阿萨阿特运动”开始。到了1959年,印尼政府突然下令,将面值500盾与1000盾的大钞减值为50盾和100盾,使大钞持有人一夜之间损失90%的币值,而大钞持有者多为华侨。同年8月,印尼政府又突然降低印尼的汇兑比价并断然冻结存款,规定凡银行存款在2.5万盾以上者,其超额部分冻结90%,作为政府发行200亿盾债券的基金,从而使华侨华人经济受到猛烈冲击。1960年前后华人华侨,经济发展呈现滑坡趋势,发展滞缓,步履维艰,资金动荡游离。
1966年苏哈托执政以来,一方面坚决镇压国内一切动乱,(包括反华排华骚乱)使印尼政局渐趋稳定。另一方面,把注意力转到国内经济建设方面。苏哈托政府一反苏加诺时期的保守经济政策,启用一批经济专家,制订经济复兴政策。他们从印尼的国情和当时有利的国际条件出发,确定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放门户的政策,通过大量吸收外资、借外债、接受外援、发展外贸、发展工业、促进粮食生产和扶植私营企业等一系列措施,以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建设。经过2年的经济恢复,从1969年4月起又开始连续执行五年建设计划,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进入80年代,开始解除多种管制,逐步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对华侨华人经济从昔日的歧视、排斥、侵吞和打击,转为采取“利用为主,限制为辅”的政策。华侨华人经济在印尼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66年期间,印尼政府对华侨申请加入当地国籍仍继续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但1979年后,苏哈托表示要加快办理华侨入籍工作。到1980年4月止,印尼全国有820433名华侨申请加入了印尼籍,华侨(包括“无国籍者”)只剩下30万人左右,仅占华侨华人总数约600万人的5%。至此,他们完成了从华侨向华人身份的转变。
华人经济及其活动领域获得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商业、工业、金融业、建筑业、航运业、农渔畜牧业、游乐和消费等服务性行业,其它如房地产业等也获得较大发展。他们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外,还在于印尼华人有丰富的从商经验,具有坚韧不拔、勇于奋斗的进取精神。他们目光敏锐,胆略过人,信息灵通,做事果断。他们尊重科学和人材,重用有专长的知识分子,懂得把东西方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经营企业。他们视信誉为企业的生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与当地建设,关心社会慈善事业。另外,和一批新的华人大企业家善于同军政官员合作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种合作方式主要由华人企业家出资本和技术(包括为生产管理和销售等环节),军政官员则给予提供各种营业上的方便(包括为军需部门加工订货、代办国营企业家在海外的业务等)。
自7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80年代中后期,华人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并且逐步迈向垄断化,逐步趋向金融寡头,华人企业之间还互相投资、参股形成庞大的关系网,其代表人物有林绍良、李文正、谢建隆等。印尼现有的200家最大的私营企业公司,其中163家为华人经营。据印尼某高级官员估计,华人企业家的总资产,约达30万亿盾(约合300亿美元)以上。印尼华人作为印尼的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印尼总人口的3%。但却无疑是印尼的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力,不可否认,印尼华人为印尼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印尼华人的现状
由于1997年7月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了今年苏哈托政权的垮台,进而引发了5月印尼大暴乱。印尼华人遭到了很大的冲击,在雅加达一条主要由华人经营的商业街,商店几乎全部被暴徒捣毁,其它城市的华人商店也不同程度地遭到抢掠,损失惨重。据估计这次暴乱使华人损失超过10亿美元。许多人被迫逃离印尼,至今仍心有余悸,不敢返回。许多人相信,在并不太遥远的将来,迫害将会再度爆发。取代苏哈托的哈比比总统谴责针对华人的暴行,认为是印尼国家的耻辱,并下令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此次暴乱中暴徒对华人犯下的暴行。海内外炎黄子孙都十分关注印尼华人的遭遇,中国政府也敦促印尼政府立即查清事实真相,惩办肇事元凶,以杜绝今后此类事件的发生。
纵观华人移居印尼的发展历程,饱含了每位印尼华人的艰辛,他们今天所取得的经济地位是他们勤奋努力的结果,他们应得到与印尼原住民同等的社会地位,而不应该受到无端的歧视。何况他们已经加入了印尼籍,已经是印尼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