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要鼓励和引导广大委员深入实际、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各级党委要积极采纳人民政协提出的真知灼见,真正使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成为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改进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胡锦涛的重要指示,是新时期人民政协提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行动指南。
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已经成为人民政协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基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形式,党和国家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10多年来,社情民意信息的汇集网络渠道逐步完善,工作机制日趋健全,政协的各参加单位、各级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已成为人民政协帮助党政领导部门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
一
贾庆林主席最近指出,要把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同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在提高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见成效。王刚副主席强调指出,要深入基层和群众,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反映各族各界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为促进社会和谐广泛凝聚力量,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特殊作用。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这个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形式,党和国家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取得了可喜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经验是:
(一)秉持人民利益至上、党和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是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不变主题。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战略部署,利用政协信息可以畅达党政决策机关这个“直接通道”,准确、快捷地了解和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陈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过程中重大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使之成为党和政府及时分析舆情、有效决策的依据,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更加切实,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更加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从而有效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是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全国政协委员有2200多名,加上3100多各级政协组织的委员,总数有60多万。他们联系广泛,代表着社会各界别、各阶层、各类群体的诉求;精英汇聚,有着丰富的实践知识、专业素养和领导经验;位置超脱,较少受地区和部门利益局限;智力密集,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并向决策部门提供真知灼见。2004年全国政协开始聘请信息特邀委员反映社情民意,不少地方政协相继参照实行,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体现人民政协的“四性”,是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应有特色和亮点。体现党派性,重视反映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其他统战成员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看法和主张;体现界别性,重视反映来自各个界别、各阶层的代表性意见,反映一些人数不多、容易被忽视但需引起关注的特殊群体的合理诉求;体现常规性,重视反映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在调研、考察等经常性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咨政性,综合运用多种履行职能的方式反映社情民意、转化参政议政成果。总起来说,就是要及时、系统、综合、直接地反映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警示性、苗头性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建议,供领导决策机关掌握有用信息和科学分析舆情,并使这种方式成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二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工作的策划机制,创新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工作。
(一)建立健全策划机制,提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近两年全国政协由分管秘书长牵头,两会之前向政协各省区市及副省级市委员会发函,要求关注当前社会热点焦点,并汇集、整理相关的社情民意信息,集中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报送,起到了良好效果。这种做法应当进一步完善,并以策划机制的形式固定下来。建议定期组织政协的各参加单位、地方政协、专委会有关负责人和信息特邀委员,就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进行座谈,把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社会关注热点,了解党政决策的信息需求,研究重点选题,制定信息收集报送计划,相对集中、有针对性地向中央建言献策。相信这样做,必然起到成竹在胸、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建立健全评估机制,提高对社情民意信息专题分析、综合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能力。对一定时期内的信息来稿中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应当分类整理报送领导和有关部门;对于一些重要的社情民意信息,应当进行跟踪了解。近年来虽然实现了社情民意信息的月度通报,但是对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省级副省级政协、专委会和若干信息直报点的信息采用、处理意见和有关批示及落实等情况,还不能明细分类一目了然。为此,应当设计专门软件,就社情民意信息所涉及范围、来稿量、用稿率、领导批示率和有关部门回复率等等,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分析,以作为提高质量、改进工作的数字化依据。
(三)建立健全表彰机制,提高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成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积极性。政协委员既是一种荣誉,更肩负着履行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的责任。《全国政协办公厅关于改进信息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情况,作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和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人民政协的各参加单位、各级组织和广大委员每年报来的信息,其中能用的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为此,除正常组织政协委员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外,还应完善评比指标体系、评奖制度和表彰办法,适当扩大表彰的面和名额,充分发挥这一机制的鼓励、鞭策作用。
三
创新是推进工作的不竭动力,创新政协信息工作应着力于:
(一)将业务培训与指导规范化、常态化,加强对政协的各参加单位、各级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业务指导。虽然每年都要召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培训会议,但实际上每次会议对其宗旨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均缺乏系统、缜密的谋划;同时每次会议和与会者亦未形成广泛深入的互动。去年,无论我们走访政协有关参加单位,还是调研山东、云南、广西三省区近30个县市区政协,或者和地方政协同志平时的接触中,要求进行信息工作规范培训的呼声都十分强烈。全国政协对2009年社情民意信息的统计分析表明,用稿率和批示率总体上还不算高,报来的信息大部分是“无用功”。究其主因,就是多数报送部门对工作不摸门、不对路。为此,应根据《全国政协关于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意见》,编撰统一的培训教材,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拟定培训提纲,利用信息报送单位会议平台,定期进行业务指导。
(二)将信息工作的调查研究经常化、制度化,牢牢掌握主动权。科学化工作的前提,应该是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摸索规律,用改革精神创新工作。这样,工作才能进入四两拨千斤的化境。所以,调研这块“短板”必须克服。在充实和加强信息队伍的同时,从信息堆里腾出手脚来,走访中办国办中宣部等有关部门,走访有关省区市政协;此外还应走出国门,对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问题作比较调研。将调查研究常态化,用时代眼光鸟瞰全局,找出差距。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应进行重点调研并切实推动之。这些地区本应是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为党和国家献计出力的“富矿”,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严重不足,信息工作始终跟不上来。
(三)提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技术含量,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形势。互联网正在深刻而迅速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信息传播的瞬时性、巨量性以及随意性,使便捷高效地收集、分析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成为可能。全国政协机关办公业务资源信息系统,为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应当与该系统建立关联,以便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政协委员的联系,拓展和增强其对社情民意信息的搜索、分析,反馈功能,定期研判、重点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及时报送。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熟练利用互联网获取海量资讯的同时,提高筛选和甄别的信息能力;加强报送信息的审校工作,提高信息资政建言的功效。
(作者:吴亚东 系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