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神学思想为什么要与时俱进
江苏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李兰成
“神学”(Theology)源于希腊文的两个词:theos(“神”)和logos(“话语”或“论述”),意思是“有关神的论述。”1998年11月,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召开的“济南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扬福音,指导信徒的灵性和现实生活,发扬基督伦理道德、荣神益人。这是中国基督教进行的深层次的建设,也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一、从启示的渐进性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上帝的启示有自然启示和特殊启示,但无论是自然启示,还是特殊启示,上帝都是用渐进的方式,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渐进地启示开来的。另一方面,正如丁光训主教在《启示的渐进性》一文中所指出的:人对上帝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因此,人们对上帝启示的认识和阐释而形成的神学思想,也必须随着认识的提高而有所更新。
二、从耶稣的教训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耶稣对律法的解释、对安息日的解释和对旧约礼仪的解释,总以符合时代的要求为宗旨,因而和法利赛人形成尖锐的冲突。从耶稣对律法诫命所做的新阐释来看,在实践上可归纳为两条:一“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太22∶37-39)。到保罗时代又把爱神爱人归纳为一条,就是要“爱人如己”,并说“一切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罗13∶9),这就是遵行律法诫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从福音的传扬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犹太人向来自认是上帝的选民,犹太之外所有的外邦人都被藐视和拒绝。但是,耶稣的福音要打破民族的隔阂,世俗的偏见,这就需要克服犹太人狭隘的民族观念。耶稣复活升天后,福音广传,撒玛利亚也有了教会,而耶路撒冷教会就打发彼得、约翰去坚固撒玛利亚教会(徒8∶14-17),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后来,由于保罗等人向外邦传道,许多外邦人皈向耶稣,这引起犹太保守派的反对。为此,在主后49年,教会历史上第一次举行了“耶路撒冷会议”,众使徒在圣灵带领下决定:外邦人皈向基督不必受割礼、守律法,只须禁戒四样就行了(徒15∶28-30)。这是保罗派战胜了墨守成规的保守派,圣灵带领耶路撒冷会议作出了非犹太化的决定,为基督教成为世界宗教开辟了道路。
四、从教会的建设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从时代来说:初期教会,使徒所传讲的信息核心,就是见证和传扬基督的受死和复活。以后,随着福音的传扬、教会的发展,关于传扬福音及讲解圣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周详。从组织来说:初期教会只设立“执事”管理饭食。到保罗时代,教会组织逐步健全,有长老、执事二级制,有监督(即主教)、长老、执事三级制。现在全世界教会的体制有“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从地区来说:不同地区、不同教会由于面临的问题不同,解决的原则和方法也不同,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丰富的神学思想。从信经来说:对基督的信仰是不变的,但信经、教义、神学思想则要做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这就需要与时俱进。
五、从教会思想史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使徒时期,使徒约翰指出,耶稣基督就是希腊哲学的“逻格斯”,所谓:“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1∶1-14)。后使徒时期,接续使徒约翰、保罗等人的思想,继续批驳自一世纪以来的异端诺斯底派、幻影派,维护基督教正确的信仰。教父时期(约100-451),面对当时罗马社会对基督教的诬蔑和攻击,兴起了“护教学”,就是用真理驳斥他人的批评,以维护和辩解基督教的信仰。中世纪,由于罗马教皇的垄断,当时的神学思想是教会官方的经院哲学。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罗马教皇的精神统制,也直接成为后来欧洲宗教改革的思想根源。十六世纪,马丁•路德改教,大大促进了西方社会及教会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神学思想的提高和深入。
自从基督福音传到中国以来,中国教会就面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神学的思考和阐释,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运动”,致使教会许多学者、神学家思考如何建立本色化的基督教,就是如何让外来的“洋教”成为中国人民自己的宗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经过1950年之后的“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割断了与西方殖民主义的联系,摘掉了“洋教”的帽子。三自运动五十多年来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爱国爱教、荣神益人、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做光做盐、自办教会、牧养群羊、见证基督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实践经验,应该加以总结。
历史车轮已走到了21世纪。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神学思想建设也必须跟上时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