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 首页 > 民族宗教
沈河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品牌社区
发布时间:2013-09-13作者:来源:null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沈河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都是以少数民族聚集人口较集中的地区为主,先后在朱剪炉地区打造了回民社区、宝石社区,在马官桥地区打造了后陵、福陵社区。随着城市民族工作的不断深化,今年沈河区委统战部拓宽社区民族工作的渠道,探索在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多福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社区的创建工作,营造各民族大团结、统战大融合的良好氛围。沈河区的多福社区是一个有着30年楼龄的老旧小区,少数民族人数276人(其中满族189人,回族65人,朝鲜族8人,蒙古族9人,锡伯族4人,达斡尔族1人),占总人口数的3%。基于上述情况,区委统战部指导社区立足优势,围绕“少数民族一家亲”理念,以求发展、寻突破、争创新的姿态,广泛发动各民族共同参与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一、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制度
    为了搞好创建工作,区委统战部指导街道办事处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副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统战委员和社区书记为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社区成立了民族工作协调小组、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少数民族文艺宣传队、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工作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活动。
    完善了5项工作制度,即:工作会议制度、联谊走访活动制度、信息交流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台帐资料制度等,确保各制度的落实和实施便于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少数民族居民信息收集,归档立案
社区通过调查走访,详细掌握102户少数民族常住家庭、5户暂住人口资料,及其家庭成员情况、生活状况、联系方式等,并用电子表格录入进行数字化信息管理,以方便社区对他们进行服务。同时,通过常走访、多交流方式,挖掘少数民族居民的特长和需求。让他们在参与社区各项事务和活动中能够发挥优点、长处,同时也方便社区解决他们的所需和所盼。
    三、把“福”文化理念溶于社区建设
    在把多福社区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社区的过程中,沈河区委统战部紧紧围绕各民族大团结这条主线,指导社区将各民族团结幸福的“福”文化元素融入小区硬件建设中,在多福社区八大人文景观的创建中、在发行全国首套社区个性化邮票里、在建立全国首家社区福文化博物馆(福祠)展现民族大团结的元素。吸收少数民族群众创办了多福社区红诗社,编撰出版了《南歌子•多福颂》诗集,制定了祈福规,使少数民族居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同时,区民委给社区订阅了《中国民族》、《沈阳民族宗教》等报刊杂志,方便居民对民族政策法规的了解和学习。
    四、建立各族群众互助互爱的团结机制
    为了更好促进多福社区多民族群众的融合,及时化解民族矛盾和纠纷,区委统战部指导社区成立了少数民族维权中心,建立了街道、社区、网格“三位一体”的三级社区民族纠纷处理网络,社区志愿者活跃在辖区各个角落,及时解决影响民族团结、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对辖内所有少数民族家庭生活情况进行摸排,对生活确有临时困难的低保边缘少数民族家庭,进行走访,在重大节日给予经济补助。对新考入中学、大学的特困少数民族家庭子女,通过民政部门申请扶贫助学,缓解困难家庭的负担。同时,社区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积极分子的骨干,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参与社区的议事、献策和决策,形成一支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关心民族工作、热心社区的服务队伍,既发挥了社区居民自治的作用又形成了民族和睦、社区和谐的良好氛围。(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