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 首页 > 民族宗教
[集萃]解读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回迁现象
发布时间:2008-08-14作者:本版编辑来源:null

 

 

 

        

 

          解读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回迁现象

 

            文/孛尔只斤﹒吉尔格勒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有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三大支系。如今,雅库特人数量最少,他们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被称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我国迄今惟一饲养驯鹿的民族。由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原因,20038月,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整体搬迁到定居点。然而,定居不久,猎民们又返回了山林,这一现象的产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学者们也纷纷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猎民们是保留鄂温克民族传统驯鹿文化最为悠久和完整的特殊族群。驯鹿与鄂温克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他们的语言、文化、历史,还是他们的宗教、思想感情都打上了驯鹿文化深深的烙印。鄂温克人出生、成婚、生产、旅行、迁徙、祭祀都离不开驯鹿,驯鹿的习性和特征甚至成为鄂温克人民族性格和气质的象征符号。他们的语言中有关驯鹿的称谓就有上百种,并由此形成了有驯鹿文化特征的语言。有关驯鹿的称谓和词汇如此深刻地镶嵌在鄂温克人的历史集体记忆和心灵当中,以至于驯鹿作为象征符号与鄂温克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取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猎民何以不能“安居”

新中国成立以后,鄂温克人当家做了主人。20038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整体搬迁到根河市郊的移民新居,完成了全乡的定居。搬迁彻底改善了猎民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驯鹿无法圈养和舍饲,驯鹿群有了一定的损失。无奈,刚刚定居的猎民们不得不随着驯鹿走向新的牧场、走向山林、走向远离新居的新的猎民点。

猎民们不是不懂得新居的舒适和舍饲的轻松,不是不眷恋自己的亲人和家园,不是天生就热爱艰苦的野外生活,而是新居和鹿棚无法使驯鹿“定居”下来。只有驯鹿定居了,才能使猎民们定居下来。要使驯鹿定居下来,关键在于解决驯鹿的喜食苔藓问题。

几千年来,猎民和驯鹿已经适应了高寒带地衣苔藓的自然环境和植物种落,自然环境培育的习惯深刻地影响和作用于猎民的生活和驯鹿的习性。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说,环境作用于动植物群落,反之,动植物群落又造就了这样的环境,文化与环境互动并置的自然规律使猎民和驯鹿重归山林。总之,猎民的问题是驯鹿的问题,驯鹿的问题是地衣苔藓的问题。

为什么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们经过3次整体搬迁和定居,至今还处于定而不居的状态?究其根本,首先要解决驯鹿喜食的地衣苔藓的问题。地衣苔藓属于低等植物,生长于热量条件差、无霜期短的大兴安岭地区,生长期缓慢。因此,不可能把地衣苔藓像牧草一样收割和冬储,只有研制和开发驯鹿的配合饲料。挪威、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成功地研制和开发了驯鹿的配合饲料,使驯鹿处于家养的状态,驯鹿肉业和鹿产品的开发成为一种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如何吸纳发达国家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成为振兴敖鲁古雅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让驯鹿文化焕发时代光彩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具有生态文明的科学思想和合理内涵,它是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文明类型,猎牧的鄂温克人游牧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天然保护区。如果没有鄂温克猎民长期牧放驯鹿于大兴安岭山林之中,就不可能保留下举世闻名的大兴安岭森林地带。鄂温克人不仅是森林民族,而且是森林“保护神”。提高鄂温克猎民的综合素质、生活水平和保留驯鹿文化,不仅仅是几个猎民和几头驯鹿的事情,还是当今世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驯鹿文化为文化底蕴带动和辐射根河市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是根河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是根河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根河市提高文化知名度和对外宣传的窗口。以驯鹿文化为核心,全面打造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品牌是根河市的重要发展思路。鹿产品经销、桦树皮手工工艺、狩猎场、射击场、博物馆、展览馆、中心广场、驯鹿品牌和商标设计、猎民点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将是根河市招商引资和加快发展的形象工程和根本标志。要不断提高根河市广大干部群众对驯鹿文化的认识水平和自觉意识,不断提高地方经济中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要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内驱力是文化力。

国家应组织大批专业人员尽快抢救驯鹿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资源,搜集和整理丰富的民族植物学、民族动物学、民族生态学的活态语言和文化资料,从猎人那里,特别是老猎人那里收集有关地方性知识和民间智慧,包括鄂温克人的年历、驯鹿的称谓、驯鹿的生活习性、鄂温克人的中草药以及大兴安岭独有的树种、草种、菌类等生态系统的资料。当地政府应加快研制和开发苔藓的替代饲料,深入研究苔藓的性质、种类、生长规律、内部微量元素、生长地的地形地貌以及苔藓的产量和分布特点,深入研究大兴安岭森林地带的气候、土壤、雨量以及水文量化指标,为早日研制和开发出苔藓替代饲料做好科学论证、技术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

加快建设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文化博物馆是展示和体现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场所。要大力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和文物资源,使它形成完整系统的展示空间,充分体现鄂温克民族巨大的历史文化变迁。民族文化博物馆一定要突出驯鹿文化主题,尤其是鄂温克人与驯鹿的关系。他们是怎么迁徙的,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游牧过,过去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包括勒拿河的发源地、奇乾民族乡、敖鲁古雅原址和现代的敖鲁古雅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突出宣传驯鹿文化的独特性和鄂温克猎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生态习俗和生态保护的文明特征。要让人们认识到鄂温克人在生态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一定要与猎民点相结合,猎民点才是旅游点,猎民才是旅游的主体、旅游的最大收益者。要让游客直接参与到猎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充分认识到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应不断改善猎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配备相关设施,解决好猎民与游客的生活起居问题,从而形成融生态、自然、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猎牧风情旅游。还应该经常组织猎民的孩子们去猎民点劳动和生活,在劳动和生活中认识和学会活态的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和本民族的语言。鄂温克人的文化是以口承相传的文化,不能让这一代人成为本民族文化的遗忘者。如果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断代乃至消失,那将是人类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有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三大支系。如今,雅库特人数量最少,他们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被称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我国迄今惟一饲养驯鹿的民族。由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原因,20038月,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整体搬迁到定居点。然而,定居不久,猎民们又返回了山林,这一现象的产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学者们也纷纷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猎民们是保留鄂温克民族传统驯鹿文化最为悠久和完整的特殊族群。驯鹿与鄂温克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他们的语言、文化、历史,还是他们的宗教、思想感情都打上了驯鹿文化深深的烙印。鄂温克人出生、成婚、生产、旅行、迁徙、祭祀都离不开驯鹿,驯鹿的习性和特征甚至成为鄂温克人民族性格和气质的象征符号。他们的语言中有关驯鹿的称谓就有上百种,并由此形成了有驯鹿文化特征的语言。有关驯鹿的称谓和词汇如此深刻地镶嵌在鄂温克人的历史集体记忆和心灵当中,以至于驯鹿作为象征符号与鄂温克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取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猎民何以不能安居

新中国成立以后,鄂温克人当家做了主人。20038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整体搬迁到根河市郊的移民新居,完成了全乡的定居。搬迁彻底改善了猎民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驯鹿无法圈养和舍饲,驯鹿群有了一定的损失。无奈,刚刚定居的猎民们不得不随着驯鹿走向新的牧场、走向山林、走向远离新居的新的猎民点。

猎民们不是不懂得新居的舒适和舍饲的轻松,不是不眷恋自己的亲人和家园,不是天生就热爱艰苦的野外生活,而是新居和鹿棚无法使驯鹿定居下来。只有驯鹿定居了,才能使猎民们定居下来。要使驯鹿定居下来,关键在于解决驯鹿的喜食苔藓问题。

几千年来,猎民和驯鹿已经适应了高寒带地衣苔藓的自然环境和植物种落,自然环境培育的习惯深刻地影响和作用于猎民的生活和驯鹿的习性。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说,环境作用于动植物群落,反之,动植物群落又造就了这样的环境,文化与环境互动并置的自然规律使猎民和驯鹿重归山林。总之,猎民的问题是驯鹿的问题,驯鹿的问题是地衣苔藓的问题。

为什么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们经过3次整体搬迁和定居,至今还处于定而不居的状态?究其根本,首先要解决驯鹿喜食的地衣苔藓的问题。地衣苔藓属于低等植物,生长于热量条件差、无霜期短的大兴安岭地区,生长期缓慢。因此,不可能把地衣苔藓像牧草一样收割和冬储,只有研制和开发驯鹿的配合饲料。挪威、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成功地研制和开发了驯鹿的配合饲料,使驯鹿处于家养的状态,驯鹿肉业和鹿产品的开发成为一种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如何吸纳发达国家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成为振兴敖鲁古雅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让驯鹿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具有生态文明的科学思想和合理内涵,它是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文明类型,猎牧的鄂温克人游牧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天然保护区。如果没有鄂温克猎民长期牧放驯鹿于大兴安岭山林之中,就不可能保留下举世闻名的大兴安岭森林地带。鄂温克人不仅是森林民族,而且是森林保护神。提高鄂温克猎民的综合素质、生活水平和保留驯鹿文化,不仅仅是几个猎民和几头驯鹿的事情,还是当今世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驯鹿文化为文化底蕴带动和辐射根河市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是根河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是根河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根河市提高文化知名度和对外宣传的窗口。以驯鹿文化为核心,全面打造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品牌是根河市的重要发展思路。鹿产品经销、桦树皮手工工艺、狩猎场、射击场、博物馆、展览馆、中心广场、驯鹿品牌和商标设计、猎民点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将是根河市招商引资和加快发展的形象工程和根本标志。要不断提高根河市广大干部群众对驯鹿文化的认识水平和自觉意识,不断提高地方经济中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要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内驱力是文化力。

国家应组织大批专业人员尽快抢救驯鹿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资源,搜集和整理丰富的民族植物学、民族动物学、民族生态学的活态语言和文化资料,从猎人那里,特别是老猎人那里收集有关地方性知识和民间智慧,包括鄂温克人的年历、驯鹿的称谓、驯鹿的生活习性、鄂温克人的中草药以及大兴安岭独有的树种、草种、菌类等生态系统的资料。当地政府应加快研制和开发苔藓的替代饲料,深入研究苔藓的性质、种类、生长规律、内部微量元素、生长地的地形地貌以及苔藓的产量和分布特点,深入研究大兴安岭森林地带的气候、土壤、雨量以及水文量化指标,为早日研制和开发出苔藓替代饲料做好科学论证、技术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

加快建设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文化博物馆是展示和体现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场所。要大力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和文物资源,使它形成完整系统的展示空间,充分体现鄂温克民族巨大的历史文化变迁。民族文化博物馆一定要突出驯鹿文化主题,尤其是鄂温克人与驯鹿的关系。他们是怎么迁徙的,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游牧过,过去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包括勒拿河的发源地、奇乾民族乡、敖鲁古雅原址和现代的敖鲁古雅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突出宣传驯鹿文化的独特性和鄂温克猎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生态习俗和生态保护的文明特征。要让人们认识到鄂温克人在生态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一定要与猎民点相结合,猎民点才是旅游点,猎民才是旅游的主体、旅游的最大收益者。要让游客直接参与到猎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充分认识到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应不断改善猎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配备相关设施,解决好猎民与游客的生活起居问题,从而形成融生态、自然、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猎牧风情旅游。还应该经常组织猎民的孩子们去猎民点劳动和生活,在劳动和生活中认识和学会活态的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和本民族的语言。鄂温克人的文化是以口承相传的文化,不能让这一代人成为本民族文化的遗忘者。如果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断代乃至消失,那将是人类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源于中国民族网)